“一个长着四根尖尖触角、扁扁身躯的古怪仪器被启动了,红灯开始闪烁。半分钟不到,搁在桌上原本正常状况的手机已是信号全无;10分钟,记者开始感觉到脸、四肢出现麻痹,并伴有轻微针刺感;15分钟,头开始昏沉,说话居然也有的结巴了,没办法集中思维,胸口越发憋闷,有点恶心欲吐的感觉。”
日前,在清华大学软媒安全技术实验室,《法制日报》的记者体验到手机屏蔽仪产生的巨大“威力”。然而,这种基本上提供特殊部门用的屏蔽仪却广受各地考试管理机构的欢迎,继去年山东、黑龙江、辽宁等多个省市在部分考试知识点安装后,今年甘肃等地招生办也筹备安装。
国内手机屏蔽仪创造者、清华大学软媒安全技术实验室总工程师唐泰告诉记者,依据实验室测试状况,手机屏蔽仪辐射范围的20米内,90%的人半小时左右都会有身体不适的感受,并对大脑神经细胞、双眼晶状体和男士生殖器官等部位导致损害。唐泰说,平常研究员进入实验室须身着防护衣帽。
“我特别反感考场用屏蔽仪,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的做法非常不负责任。”唐泰告诉记者,从2004年开始,他就在自己参加的各种教育考试系统的会议提醒,不要在考场用屏蔽仪,结果发现用的区域愈加多。
昨天下午,记者致电南京招生办。高考考试科一位员工说,已经有一些父母向他们询问这个问题了。他可以明确保证,南京的考试知识点决不会用手机屏蔽仪,以前没用过,将来也不会用。除去高考考试,中考和其他类大型考试都没用手机屏蔽仪。
那怎么样预防考生借助手机作弊呢?另一名员工说,为防范和打击借助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作弊的行为,江苏在2006年高考考试中将启用金属探测器,在考生进考场之前,监考员将用金属探测器进行“安检”,坚决将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阻隔在考场以外。